天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为何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满清迅速灭掉?

网络整理 2019-06-10 最新信息

真要全面对比的话,原因很多,但如果仅就南明而言,更多的则是自己作死,死的不冤。

  • 首先,南明诸帝继位都缺乏合法性。

南明一共四帝加一个监国(鲁王),没有一个具备合法的继位资格。

当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之后,李自成和清军混战,并迅速败退回陕西,然后退向荆襄,被人杀死在九宫山。

如果明想要继续抵抗的话,就需要完成内部整合。整合首先需要一个有一个合法性得到认可的皇帝,可惜,南明没有。

相比较,东晋司马睿继位,是得到了广泛认同的。

当西晋陷入八王之乱,晋怀帝、晋愍帝颠沛流离之时,先后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实际上已经交代了后世。

当晋愍帝为刘聪所杀,更是命平东将军宋哲建康,赐以遗诏:

“遭运迍否,皇纲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卿指诏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

也就是说,虽然司马睿仅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本来没有继承帝位的资格。但当晋愍帝遗诏辗转抵达南京之后,这个障碍也就排除了。前任皇帝遗命司马睿继位,这个正统性就彻底没有问题了。

相应的,南宋完颜构的继位正统性也没问题。

作为宋徽宗唯一没被金兵所擒,又活在世上唯一的亲儿子,而且又得到了李纲、赵鼎等大臣的鼎力支持,他这个皇位正统性也无可置疑。

但南明的四帝一监国,福王朱由崧为崇祯堂弟,唐王朱聿键也就是所谓的隆武帝,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跟崇祯帝的关系更加疏远,只是远支宗室而已。

所谓的绍武帝朱聿鐭则是隆武帝的弟弟,跟崇祯的关系同样远得很。

桂王朱由榔,永历帝也只是崇祯的堂弟。

其实谁称帝都没关系,只要能得到正统的认可。当时最能得到认可的就是崇祯帝的遗诏,就像晋愍帝对晋元帝司马睿那样。

但可惜的是,当李自成步步紧逼的时候,崇祯帝不仅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迁都南京;对于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也就是让太子到南京以备万一的安排,为了所谓的君王死社稷而放弃。放弃就放弃吧,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诏指定继位人。

这样处置的结果就是南明诸王、诸大臣为了帝位打成一团,甚至绍武帝和永历帝还互相征伐。攘外必先安内,国破家亡之际,南明内部还在大打出手,局面不崩坏才奇怪了。

  • 其次,党争、内斗贯穿始终

南明这个小朝廷奇葩的地方在于,它很好的继承了明朝党争的传统。普通人都知道,面临大变,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但南明从不。

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而且南明朝廷还不干正事。

如果我是南明小朝廷的话,其实算不上小朝廷,南明还有大部江山,我当这个皇帝,首先甄选人才,其次整顿财政、军政,做好防卫部署,抢占险关要隘军事重地,防备随时可能南下的清兵和大顺的溃兵。

当然,出兵方向也就是兵略必须确定,比如与清兵、与大顺大西的关系,是联清灭逆还是联合反逆抗清,这种重大战略必须确定下来。

但南明小朝廷一概不论。

朱由崧在南京继位之后,首先干了这么几件大事:

  • 铸国玺。没玉的,用金的代替。当然了,比刻个萝卜的好得多
  • 上谥号
  • 改葬梓宫
  • 迎养国母
  • 访求东宫、二王
  • 祭告陵寝
  • 诏选宫女及内员,廷臣交章谏,不听

选将、治军、据形式、重藩屏、慎爵赏、明赏罚,一样不做。选宫女那是热火朝天。

而众所周知,明亡因素很多,当厂卫之祸首当其冲。御史祁彪上书请革诏狱、缉事、廷杖这三大让人毛骨悚然的弊政,但弘光帝全然不听,并立刻起用冯可宗领锦衣卫。

这还不算。

东林党与阉党、吴党与楚党、原明军将领和李自成余部、北廷也就是北京来的官员和南京留守诸官员之间斗得热火朝天。

首先为了立福王朱由崧还是璐王朱常淓,马士英、史可法、东林党、军头之间先干了一仗,在史可法的退让和马士英的军队支持下,暂时取得妥协。

翻案风高炽。阉党翻东林党旧账,东林党翻阉党旧账。

至于整军备战,内修国政,哪有那时间。福王做了天子,是来享福的,美女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来管什么清军的破事。

为何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满清迅速灭掉?

如此朝廷,能够长久才怪。所以弘光的小朝廷也就仅仅一年,钱谦益就大开城门降了清军。

如此套路一个接一个。后来的绍武帝和永历帝一个在广州继位,另一个继位于广西桂林,两者为了挣正统,直接开打。一个攻肇庆,一个攻广西,让清兵趁虚而入。

如此内斗,局面如何能不崩坏。

你听说过东晋因为党争而彼此攻杀翻案成风的场景吗?没有。

东晋的局面和南明最大的不同在于,皇权并不代表一切。东晋建立之初,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当时东晋朝廷是由司马氏和琅琊王氏共同主导的,当时琅琊王氏兄弟王导在内,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把持朝政;其堂兄王敦在外,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虎踞荆襄,威胁建康,后造反兵败气死。但即使王敦造反,被剖棺戮尸,王导的地位也丝毫不受影响。

除了琅琊王氏以外,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与东吴原有江东士族顾姓、陆姓、朱姓、张姓等吴四姓都是东吴门阀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可能觉得东晋门阀对朝政的威胁可能会更大,因为各大门阀自成一体,争权夺利在所难免。但是在魏晋士族共治的情况下,这种门阀政治恰恰是非常稳定的。皇权与士族共享政权,其实大家都很明白彼此的边界,出则入仕,入则主家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且最重要的是,士族之间是维持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有任何一家试图挑战皇权的话,其他门阀必然起兵联合将之绞杀。当王敦、苏俊、桓温、桓玄等都试图挑战皇权的时候,本来矛盾重重的士族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这种士族之间互相平衡牵制的局面,使得东晋维持了一种奇怪的平衡,这也是东晋能延续百年的关键。

而南宋与东晋、南明都不同,其政治制度相对特殊。南宋的相权是最大的。

所以有史以来,南宋的权相是最多的,比如秦桧、赵鼎、史弥远、韩侘宙、贾似道等,一茬接一茬。

权相在皇帝怠政期间起到了维护政权稳定和朝政运行的作用。但由于相权缺乏统治基础,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这导致南宋虽然权相频出,但南宋的政局却一直相对稳定。

虽然南宋权相很多被后世目为奸臣,但从秦桧起,大部继承自北宋的政治制度运行还是颇为平稳的。

这种平稳的局面也保证了南宋的经济发展非常好,而且也维持了很好的战斗力。这与南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 再次,南明军队内部山头林立,互相攻杀是常态,各自为政

南明内部的军队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明军余部,也有收集南来的流民所建军队,同时不少是原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还有先降清后反正的原来明军如李成栋等。

但这本来不是问题。乱世军队的来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不过能够乱成这样,互相攻杀,彼此征伐,也是奇葩了。

由于南明的皇帝都缺少正统性,所以先后所立的四个皇帝和监国鲁王,都是军头所立。把持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了掌权者的首要诉求。于此,没有在拥立之中占得先手的军头或者择机另立新军,或者干脆武力夺权。比如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大举东下进攻南京。不去抵抗大顺军,不去抵抗清军,内部先打起来了。随后左良玉去世,其子领数十万大军降清。

要知道,此时明军总数其实比清军还多,就在一次次的内耗中消失殆尽。

至于所谓的江北四镇黄得功、刘泽清与原李自成余部高杰等的互相攻杀,则更是让人无语。而高杰这个闯王余部,由于军纪败坏,被扬州市民拒绝,无法进城的时候,高杰更是试图攻城,后来当高杰降清再攻扬州的时候,他屠了扬州全城。所谓的扬州十日,当时清军主帅是多铎,但扬州的统帅、屠戮者却是汉人,高杰。历史的真相是不是很残酷。

就是一些这样的王八蛋在守卫南明,南明又如何能够长久?

相对来说,虽然南宋也收容了不少义军,但南宋抗金的主力,却基本上都是以原来北宋最精锐的西军为主体的。比如所谓的中兴四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有三人都出自西军。这使得南宋军力重整相对比较容易。

为何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满清迅速灭掉?

同时,由于宋高宗赵构的正统性得到了一致的认可,所以包括中兴四将在内,吴阶、吴麟兄弟、刘琦等南宋将领都对南宋朝廷军令无条件服从,虽然偶有冲突,但一直可控。这也使得南宋军力没有得到太大的损耗,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

所以,就军队而言,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南明,主要的原因是南明军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有效的整体。

郑芝龙等先后降清,孙可望、李定国等互相攻杀,这样的局面从来就没停止过。

而东晋军队虽然没有南宋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但东晋军队的战斗力却一直都不容小觑。

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说过,东晋是门阀与皇权共治的。所以东晋军队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大世族的私兵,二是东晋朝廷的中央军,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后世声名显赫的北府军了。北府军成就了谢安谢玄兄弟的赫赫威名,也为它自己挖掘了坟墓。最终夺走东晋皇权的就是北府军将领刘裕。

政治、军队、财政都一塌糊涂,南明如何能够长久?而在这些方面,东晋、南宋处理得都相当好,那么,东晋、南宋延续百年国运也就很好理解了。

本文作者:江上一峰青(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23651645666151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南明   东晋   南宋   晋愍帝   朱由崧   晋元帝   隆武帝   朱元璋   永历帝   马士英   崇祯   李自成   赵鼎   史可法   晋武帝   西晋   明朝   王敦   宋徽宗   南京   李纲   钱谦益   李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