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网络整理 2019-05-10 最新信息

科考制度下的金榜题名是天下读书人终生的追求,其中只有少数人过关斩将,一步登天。据统计,自唐代62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以来,到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在这1000多年间,科举制度总共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进士,其中有592名状元脱颖而出,加上短命政权时期考中的状元和各个时期的武状元,记录在案的各类状元总共有777人。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登科堪比登天难

十年寒窗的苦读,一朝成名的渴望,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悲壮景观,成则凤凰败则鸡,多少忧愁多少喜?

多少人为考取功名,白发鏖战“童生”关,多少人战死考场犹未休?许多人年过半百依然生命不息,科考不止,在清代114名状元中,50岁以上的占10%,年龄最大的62岁,这样的长者一生都在为考试而考试,科举制度打造的就算是这样的考试机器。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过关斩将人上人

历代沿用唐代的三场考试法,即贴经试、诗赋试、国策试。贴经试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就是在儒家经典中选择一行字,选取其中的三五字覆盖上,让考生写出被覆盖的字。这一场考试,是为了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练程度。

诗赋考试中,每个考生都要按答卷给定的韵脚,写一首诗和一篇赋,这场考试重在检验考生的笔下功夫。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第三场的策论考试,是就时事提出问题,让考生拿出自己的看法。这场考试是了解考生们对治国理政的个人见解

这三次考试并非综合平衡淘汰制,而是每场考试都定输赢,只要有一场不及格,即全盘皆输,可以打道回府了。这种残酷的一场淘汰制度,直到宋仁宗时,才做了一些改进,在三场考试的基础上另加一场,叫做“墨义“意即笔答经意,而且不再实行单场否决制,而是在考生全部考完四场测试以后,再综合平衡分数。这个新规,多少给了考生一些希望,相对于单场否决制,更显的公平。因为每个考生各有长短处,只看到短处就一棍子打死,可能会造成朝廷所需”人才”的流失。

考生们交卷后,阅卷大臣先选取前十名,再呈送皇帝御览御批,谁是状元,最后的决定权在皇帝手里,他说谁是就是,他说没看中一个,要求重考,并亲自出题、监考、阅卷,那就一切重来,考生们的运气也就面临着新的洗牌,对不少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机遇。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千门万路通状元

科举考试有时候一会沦为一种姓氏和过场,有的人通过关系或偶然的原因一样可以高中状元。

唐代的牛锡庶虽然极具才华,但是性孤僻少言语,次次落榜,很是沮丧。有一次,牛锡庶为躲避朝官误入了萧昕的府第。这时候的萧昕年老独居,很少有人拜访他。当萧昕看到牛锡庶时很高兴,连忙把他引入厅堂。萧昕将牛锡庶当作访客了,所以对牛锡庶很热情,在交谈中,牛锡庶一打听才知道这个老头就是礼部尚书萧昕,诚惶诚恐地流露出自己落榜的心情。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交谈中,牛锡庶的才华给萧尚书留下深刻印象。快要结束时,牛锡庶说道:“萧尚书那么公道正派,明年的主考官要是您就好了。”

萧昕笑着说:“如果我当主考官,那你就是明年的状元郎。”

结果,次年科考时,萧昕真的当上主考官,牛锡庶也顺利成章地也考中了状元。后来牛锡庶被人称作“许愿状元”。

与牛锡庶类似的还有唐代年近70的“自荐状元”尹枢,宋代“打架定输赢的”状元王嗣宗等人。

状元裴思谦则靠的是门路,唐文宗时期,礼部侍郎高锴知当主考官。那时候大宦官仇士良只手遮天,考生裴思谦怀揣仇士良的推荐信,公然胁迫高锴要他当状元。高锴自知不从的下场,无奈,只好照办。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状元身世多权贵

历代的状元出于百姓之家者少,出自世家大族者多。他们背景深厚,家境优越,不仅在学业上自幼耳濡目染,更重要的是关系错综复杂,互为利害,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他们冲顶状元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些戏曲说唱中的穷人状元,多半是文人的自娱自乐。当然,个人的努力,朝廷的政策,穷人家出状元也不是不可能。宋太祖就改革弊政,对高官子女加以限制,放宽政策,允许大批平民子女参加科举,名相蒙正年幼时被父亲赶出家门,跟着母亲流落他乡。但他心怀高远,发奋苦读,终于高中状元,成为黎民百姓贫家子弟学习效法的楷模。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状元郎中少巨子

并非所有的状元郎都会成就一番是事业,很多人考中状元后,一生平庸,一事无成,与当初皇榜高中时的辉煌形成强烈对比,沉寂在了历史的角落里,被世人所遗忘。本文所列的700多个状元郎中,有的还不如普百姓逍遥自在。唐朝宗时高中的状元卢文焕,政绩平平,文章未留只字,他给世人留下的只是穷困与寂寥。还有的变节投敌,丧尽廉耻,为人所不齿。北宋状元莫俦,屈膝献媚,出卖大宋、助纣为虐的,至此清名尽毁,败类加身,可谓悲哉!


历史上那些风光一时的状元们,为什么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作为官员选拔的途径,科举确实也为封建统治着造就了大批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成为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力量。然而奇怪的是,这些状元们既然都是因文而名扬天下,为什么高中之后没有几个人写过几首诗词曲赋,也没有名篇存世,是他们都去从政无暇顾及了,还是他们江郎才尽了??都不是,因为他们只是一群考生,一群为科考而生的考生机器。除了科考,他们什么都不关心,什么也不在行!

相反,李白、杜甫、苏轼、柳永、李时珍、金圣叹等等名家巨子,终其一生也没能与状元甚至进士结缘,这是对科考制度的讽刺吗?

本文作者:问道黄老(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97137941859585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历史   儒家   仇士良   北宋   清朝   宋朝   中国历史   刘春霖   唐朝   不完美妈妈   孙伏伽   唐文宗   宋仁宗   文章   赵匡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