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天空下的德意志(第52章: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网络整理 2019-05-08 最新信息

1917年11月7日晚9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中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当晚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布尔什维克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起义成功当天夜晚,就召开了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告全世界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并于次日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制宪会议选举,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制宪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对,但是由于对制宪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而自由主义倾向的制宪民主党则遭到了布尔什维克的镇压。

天空下的德意志(第52章: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新生的苏俄政权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窘境以巩固新生政权,就想立即退出战争,但是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后就被协约国断然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苏俄政权就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双方谈判开始,德国态度非常强硬,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和平条件,这就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坚决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平条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时间,其中以季诺维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同盟国继续作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则支持布哈林。而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就是即不战也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等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在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有15人。会议结果,列宁的主张因处于绝对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中央委员接受。

天空下的德意志(第52章: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18年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的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

苏俄与德国在布列斯特举行了第二轮和平谈判,德国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在感情上,实在无法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随后德国军队按照事先部署,开始对苏俄的大规模进攻,逼近苏俄首都彼得格勒。

1918年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票对7票被否决。随后,又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主张,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同意签约。

1918年2月23日,德国为了表示惩罚,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中央委员会又举行了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议上,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表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而布哈林对列宁则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托洛茨基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4票反对,7票赞成列宁的主线。就在同一天,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上以116:85(26票弃权)之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随后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改由格奥尔基·契切林接任。

1918年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天空下的德意志(第52章: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18年3月3日,苏俄被迫在和约上签字。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俄国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此外,条约还规定,苏维埃政府必须复员军队,包括刚刚组建的红军部队。海军应该驶进俄国的港口,在那里停泊到缔结普遍的和约或立即解除武装。

1918年3月27日,双方又在柏林签订了苏德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主要内容有:1、缔约双方宣布停战,即苏俄终止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战争状态;2、苏俄军队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海军军舰驶回海港并解除武装;3、苏俄承认芬兰、乌克兰、格鲁吉亚之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4、苏俄将爱斯特兰、利夫兰、库尔兰、立陶宛、俄属波兰等地割与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俄方放弃上列各地的一切管辖与主权,而今后之政治状态,仅德奥二国有权决定;5、苏俄撤出阿达罕、卡尔斯、巴统等省,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接管;6、苏俄拆除阿兰群岛上所有防御工事,其未来地位由德奥瑞芬四国共同决定;7、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8、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对俄国而言是个相当沉重的打击,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承受丧权辱国的条约,由于此条约和俄方当初的主张不割地,不赔款相距实在过大,不仅苏维埃中的孟什维克派代表大力反对,连布尔什维克党内部亦有人反对。但是列宁一再为其主张辩护,并将此合约与1807年俄法的《提尔西特条约》相比,只是为了暂时退让并谋求反击之机。尽管损失是如此惨重,但是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本文作者:蔺广地(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30187033670503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德国   苏联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   乌克兰   民主   斯大林   俄罗斯   白俄罗斯   海军   圣彼得堡   波兰   拉脱维亚   格鲁吉亚   芬兰   土耳其   保加利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