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网络整理 2019-06-21 最新信息

本文字数约为3600字,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

导语:《水浒传》中,林冲是一个让我们印象十分深刻的人物,他不光武艺高强,而且十分能隐忍,是条汉子。不光如此,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的头衔也十分引人瞩目。但有两个问题也让人好奇,一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官到底有多大,二是宋徽宗时期的禁军数量究竟有没有八十万?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实际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名头虽然听上去很唬人,但林冲根本不是八十万禁军的总教头,禁军的教头有许多个,譬如《水浒传》中的王进也是教头。教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基层士官,在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影响之下,教头的地位更是奇低。而高俅高太尉可是实实在在的宋朝军事二号人物,所以他才能把林冲随便欺负,让他敢怒不而不敢言。

而宋徽宗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出现了严重的兵源短缺,三衙所统领的禁军实际上仅有三万人。"八十万"这个数字完全是唬人的,宋仁宗时期才是宋朝禁军数量最多的时期,达到了82.6万,这时的禁军才是名副其实的八十万禁军。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任后周禁军将领"殿前都点检",后被部下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作为禁军统帅的他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性,所以,他格外重视禁军的组建。通过收编地方精锐,扩充中央禁军,一支庞大的国家警卫队就构造出来了。宋太祖时期的禁军就占了全国军人总数的一半多。此后,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十分重视禁军的建设,宋仁宗时期更是达到了我们提过的八十万之众。宋代的禁军规模之大,远超前代。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但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总是败多胜少,数量庞大的禁军根本没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北宋军队战斗力孱弱,究其原因,除重文轻武的传统之外,也和宋代的兵制有很大的关系。北宋兵制对其战斗力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军事领导体制

唐末五代以来,战火纷飞,直至北宋一统江山。宋太祖赵匡胤深知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在于悍将权臣手握重兵,也深刻认识到:"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因此在取得政权之后,立即执行了"废藩镇,释兵权,罢功臣,典禁兵"的政策,迫使禁军将领交出兵权,在地方则以文臣担任知州,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为了从制度上保证皇帝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北宋实行以枢密院掌管军政军令,三衙分统马步军的军事领导体制。

枢密院是北宋执掌军政的最高机关,与中书省并称为东、西二府。长官是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决策,调遣军队,但不直接掌握军队。枢密院下又设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等十二个部门。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枢密院及其下设部门

枢密院的长官一般由文人担任,枢密使下设副使、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又设都承旨、副都承旨,负责内部事务。其下又有检详官、计议官、编修官。

三衙是北宋分掌皇帝三支禁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衙各设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三衙的长官简称殿帅、马帅和步帅,合称三帅。三衙负责全国军队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三衙互不统属,最高指挥权属于皇帝。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三衙的基本体制

而北宋派禁军出师时,不用三衙将帅统兵,而由皇帝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率臣领兵出征。事成之后,兵归三衙,统帅各还本职。

北宋正是这样把调兵权、统兵权、握兵权一分为三,正如《宋史·职官志》中所记载的: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也。"

北宋的军事领导体制,对消除绵延两百余年的兵祸,保障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兵权分散,事不得专又相互掣肘。同时,一切权力统归于皇帝一人,也有很大的弊端。我国古代兵家讲求"用将之道",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付以重任,给予将领军事指挥的全权,也称之为"兵权贵一"。"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也是我国古代公认的一条军事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有能力的将领来说,不受国君的干预才能够打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国君并不能及时了解千变万化的实际战场情况,倘若要下命令,多半是瞎指挥。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不知军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靡军。"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但宋朝的军事领导体制使权力统归于皇帝一人,主帅在战场上只能按照皇帝钦定的阵图指挥作战,根本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从而大大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二、军队的种类

北宋的军队可不止有禁军一种,其军队囊括了三种:禁兵、厢兵和乡兵,除此之外,还有边境地区的蕃兵。在这里主要介绍禁军之外的军种。

蕃兵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非正规边防军。宋仁宗时,为了应对西夏的进攻,在宋夏交界的西北边境地区,从内属的羌族部落中招募组成了蕃兵。

蕃兵以部族为单位,朝廷对蕃兵首领区分不同等级给予钱粮、衣服和土地。蕃兵虽属地方兵,但熟悉边情,勇敢善战,有较强的战斗力。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乡兵实际上就是民兵,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一般不脱离生产。北宋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在沿边界的河北、河东、陕西各地农民中征、雇兵员,其粮饷和兵器都由本乡自备。乡兵由于熟悉本地的地形,又是为了保卫自己热爱的家园,所以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但战斗力较强的蕃兵和乡兵,只是在连年的边患之下应运而生的,数量也极其有限,国家的保卫,不可能全靠这些地方的义勇之士。 那所谓的厢军战斗力又如何呢?

厢兵,顾名思义,就是驻扎在城厢的军队,是国家正规军中的地方兵。厢兵只用于劳役,而不用作军事训练,直到仁宗庆历年间,才开始教阅厢兵,实际上就是给厢军的低等俸禄,去充任禁军。神宗时下令将教阅厢兵升级为禁军,剩下的厢兵又都成为了不教阅的杂役兵。神宗元丰末年,厢军合计约23万人。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北宋初年,各地的精兵抽调中央,剩下的老弱残兵留到本地,再新设立提供劳役的部队,就组成了厢军。厢军的招募一般不讲求体制,还有部分厢兵士流放的罪犯,或者是禁军中素质不合格的三流货色降充的。负担着沉重的劳役却领着极低的俸禄,时常有死亡或逃跑的现象。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抵御外敌,守卫一方呢?

三、禁军的招募和训练

北宋实行募兵制,军队的补充主要依靠招募。据《宋史·兵志》记载,宋朝的招兵之法是这样的:

"或募土人,或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

这里除了配隶的罪犯之外,其他的都是募兵。尤其是在灾民中募兵,北宋统治者一遇荒年,就招大批灾民入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防止饥民造反,二是将反抗封建统治的饥民化身为保卫者。可以想象,这些充军的饥民入伍大多是为了养家糊口或混口饭吃,他们毫无国家荣誉感和军人的战斗意志,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打胜仗?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兵之强在练",北宋初年,统治者对禁军的训练十分重视,宋太祖还亲自到郊外观看士兵的训练,检阅部队。还曾派使者到各地调查,将那些身体素质好、技艺高的人招募为禁军。但仁宗之后,由于招募太滥、训练太差、拣选不实,禁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以至于在与西夏的作战中频频败北。

四、禁军的管理—以更戍法为例

更戍指的就是定期变换禁军的驻守地区,戍守边地的禁军,每隔一两年就要换防,互相更代。虽然司马光说实行更戍法是为了使军士"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但实际上,更戍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是驻军的统兵官和地方官吏不相互勾结,也达成一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态势,使将兵分离,不至于兴兵叛乱。

在更戍制度下,北方军队到南方移屯,时常有水土不服的情况,造成非战斗性减员,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直到对辽和西夏打了多次败仗后,宋神宗时才慨然改制,规定禁兵不再出戍。

“八十万禁军”实是个笑话,从北宋兵制看其军队战斗力的孱弱

其次,更戍法的实行在控制叛乱的同时,也违背了基本的治兵之道。作为基本军事规律的"知己知彼",其中的"知己"就是要了解和熟悉自己的部队。只有如此,才能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在上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军队当中,无论是将佐还是士兵,都各有所长。所以,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下属,才能有效地发现人才,"择人而任势"。军队经常调换驻地,其中的优秀人才如何去发掘?

除此之外,在战场上紧密配合,做到"将识士情,兵识将意",也是应有之道。更戍法却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窘境,在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之中,陌生的将领和士兵又如何配合?这样的结果就是,经常会出现下级不明上级意图的情况,这仗又该如何打下去?

总结:北宋的兵制在巩固统治的同时,对宋朝军队战斗力的孱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兵制的变革,是在屡次对外作战的失败下被迫做出的。由于积弊良久,所谓的变革也仅仅是局部的小修小补,宋神宗君权支持的王安石变法,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是在保守派的顽固阻挠下不了了之。即便是北宋一直维持着"八十万禁军",其结果也只能是加剧"冗兵,冗费"的局面。到了后期,所谓的禁军就是一群吃空饷的酒囊饭袋。

  •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战争》
  • 《宋史》
  • 《孙子兵法》
  • 《中国古代兵制》

我是江暮云,愿同大家一起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原创不易,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祝您愉悦!

本文作者:江暮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56851539270094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北宋   赵匡胤   宋朝   林冲   宋仁宗   高俅   宋徽宗   水浒传   文化   孙子兵法   经济   读书   三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