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跨洋汽船、奔驰车与海权盛衰_林更新蒋梦婕散步财经

网络整理 2018-09-29 最新信息

  跨洋汽船、奔驰车与海权盛衰

  1838年4月4日,一艘名叫“天狼星号”的汽船,从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科克出发,于4月22日驶入纽约港。《纽约先驱报》用令人欢欣鼓舞的大标题加以报道:

  “蒸汽动力的时代带来了。广阔的大西洋上终于架起了桥梁。时间与空间湮灭了。”

  “天狼星号”是第一艘成功横渡大西洋的商业汽船,它的最大竞争对手“大西部号”,随后也以更快的航速自英伦抵达纽约,两艘船分别用了18天和15天。而以往的定期帆船航运,从纽约前往欧洲平均用时为25天,从欧洲到纽约则需43天。今天身处喷气机和因特网时代的人们,很难感受整整180年前这些全球航运上巨大进步,是何等令人震惊。

  而在此次两船跨洋竞赛所引起的轰动之中,有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暗中较劲,日后看来却更意味深长。

  发明油轮的诺贝尔

  自1819年蒸汽动力投入应用后,已有少数船只差不多横渡了大西洋,但直到19世纪30年代,为此目的而建造汽船的想法才成为现实。美国企业家特别热衷于这项投资,首次实现壮举的任务,最终却落到了英国工程师布鲁内尔身上。那时候,他的大西部铁路公司正在建造一条120英里长,从伦敦到英格兰西南港城布里斯托尔的铁路。

  他监造的汽船就叫“大西部号”,全长72米,有一个长34米、宽23米的巨大客厅,可以搭载150名乘客,比同时代的船大得多。它的木制船身,搭配那时还较少用在船上的新型铁制材料,坚硬的内部构造有助于安放重达数百吨重的锅炉和发动机。

  此时,有美资参股的英美汽船航运公司,意识到无法在“大西部号”首航前建造一艘类似体量和水准的新船,于是租赁并加紧改装了在爱尔兰海上的“天狼星号”汽船,率先出航,终于占得头筹。

  美国商人以一番精明心计后来居上,似乎也预示着英帝国辉煌的海上强权,即将遇到更富创意和雄心者的有力挑战。

  果然,到了1859年,人们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大量煤油生产出来了。到19世纪末,煤油成了自石油中提炼出的最重要产品。除了用来照明,煤油也用于早期的内燃机,后来让更优质的汽油(煤油提炼过程中的副产品)取代。

  石油时代的开端可追溯到1885年,当时,生于德国的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Benz)为一辆奔驰汽车(Benz)注册了专利,他后来人称“汽车之父”。数十年间,汽车异乎寻常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深刻影响到海洋贸易、海战及地缘政治等方面。

  考虑到工业化的欧洲、北美与世界主要储油区(当时仅在里海和美国大陆发现了油田)之间距离遥远,如果没有远洋油轮的开发,私人轿车几乎不可能获得成功,其中一艘远洋油轮的雏形就是“好运号”,它于本茨获得专利的同一年投入使用。

  美国过去一直是煤油输出大国,以桶装油闻名,因其常常用2个油桶中多个容量为5加仑的罐子进行装运。这样不仅成本高,效率也低下,而且大批量装载石油十分困难,因木制桶重量太大,桶与桶之间聚集着易爆气体。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直接将石油注入船体,那是由里海石油商人路德维格·诺贝尔开创的,他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诺贝尔奖金设立人)的哥哥。

  1878年,诺贝尔建造了一艘油轮“琐罗亚斯德号”(琐罗亚斯德是古代波斯宗教中的先知,该宗教崇拜在原油渗出处周围建造的火焰圣坛),将石油从号称“石油城”的里海大港巴库,经伏尔加河入里海处重镇阿斯特拉罕,运到该河上游,再分装运输到欧洲。

  1885年,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米切尔船厂承造了“好运号”油轮。这是一艘三桅帆船,长100米,整个船体分隔成8个大油箱,首航时装载了910221加仑(21672桶)原油。

  对新油轮的抵制大多来自码头装卸工人,德国的码头工人们给“好运号”起了个“爆炸号”的绰号,他们担心油轮装载劳动强度的降低,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尽管如此,从技术角度看,油轮的设计方案是合理的,利润也十分巨大,到1906年,世界上99%的石油都是通过油轮运载的。

  难挽狂澜的丘吉尔

  作为一种燃料,石油与煤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不仅燃烧更高效,占用空间较少,又便于操作,也更加清洁。1912年,新上任的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下令,建造5艘以石油为燃料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舰。为了确保英国海军在与德国之间即将发生的冲突中不至于太过被动,1914年6月,丘吉尔通过谈判,为海军部争取到了英波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前身)中51%的份额,该公司早在3年前就开始到阿巴丹岛(伊朗西南部,东南距波斯湾53公里)开采石油。

  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不应放弃英国本土最大的工业优势,以及舰船发动机的最佳动力——煤。但转而使用石油,完全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石油为燃料的英国军舰,相较于以煤为燃料的德国军舰,拥有更强的续航力。尽管英国本土并不缺乏煤,足以提供每年舰船消耗的8000万吨煤(大部分都用于军舰)中的四分之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英国仍保有181个海外加煤站。

  20世纪20年代开发的,以柴油为动力的内燃机,拥有更好的燃料经济性、体积更小的推动设备和更强大的运输能力,需要的船员也比蒸汽轮船更少,但真正接受新技术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如挪威、丹麦和瑞典。

  而从英国、德国到日本,大多数承运商更愿意使用蒸汽轮船,因为只需要付出较低成本,长远看来柴油机船更经济,但眼下订购费用更昂贵。1935年,世界上80%以上的军舰,依然由以煤或石油为燃料的蒸汽机驱动,当时没有人能够预见,丘吉尔的决定将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并将持续影响到21世纪——在同一时期,英国的商船和皇家海军,逐渐从世界舞台上消失了。

  让我们回到本文故事的开头吧。180年前“天狼星号”和“大西部号”的跨大西洋航行,代表了人类运输和交流史上的一道分水岭。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航行速度及海上安全的发展。结果,海上蒸汽时代勉强持续了一个世纪之后,一系列新技术就将其推到一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数十年中,航海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之前一个半世纪更有革命性。

  与此同时,哪里有商业利益,哪里就有海军的身影。尽管整个19世纪50年代,全世界海军的预算急剧下降,但海军规划者们十分乐意采用最新的机械技术,并在其适合军事应用是谨慎地支出财政。

  这些变化,打破了全球大国之间的实力均衡,带来了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一战和二战),海军战略及武器也变得空前地致命。

  本专题作者Lincoln Paine为美国海洋史学者,供职于著名的缅因州海事博物馆,自2006年起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欧洲扩张与全球关系史研究杂志《行程》的主编。文章及部分图片均选编自作者专著《海洋与文明》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文字略有修改,标题为本版编者所拟。感谢后浪出版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张国帅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